增强现实
BIM+AR
智慧城市
一见市政平台
2022年10月28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、教育部、文化和旅游部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、国家体育总局印发《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(2022-2026年)》。
虚拟现实(含增强现实AR、混合现实MR)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方向,是数字经济的重大前瞻领域,将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。
经过多年发展,AR/VR产业初步构建了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生态体系,正迈入以产品升级和融合应用为主线的战略窗口期。
因此,党中央、国务院高度重视AR/VR产业发展。“十四五”规划中将增强现实AR列入数字经济重点产业,提出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,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,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。
BIM+AR/VR融合赋能新型智慧城市
目前,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全面推进实施阶段,建设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,是促进信息化与城镇化、工业化、现代化同步发展和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。随着AR/VR应用向垂直行业的推进,以及BIM(建筑信息建模)的逐渐成熟,BIM与AR/VR相融合推向更多的行业应用,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也在悄然发生变化。
地下管线是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,同时也是城市安全高效运行的“生命线”。然而,隐蔽管线故障率居高不下,不仅严重影响了城市运行和日常生活,还易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,如何更高效地发现地下隐蔽管线故障,如何有的放矢地运营养护成为智慧城市领域的一大课题。
地下管线设施星罗棋布,权属关系错综复杂,具有隐蔽性、交叉性、复杂性等特点。目前,采用的管理方式较为单一,管理主要依靠人,缺少监控手段,难以形成行之有效的常态维护管理模式和运行管理手段。
以见科技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研发的一见®BIM+AR市政平台,1:1呈现真实管道路径、地下管网、仪表等隐蔽设备。在城市地下管网建设、改造和运维过程中,定位和呈现地下管线情况,方便城市建设者掌握地下管线情况,也便于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地下管线的设计、决策与管理。
多源格式模型+AR技术在地下管网的应用
01
构件信息一目了然
当市政运维人员收到检修任务时,携带安装有一见®BIM+AR市政平台的移动设备,即可在现场利用AR技术,将管线竣工模型、建设过程模型与实际位置进行准确匹配。
手持iPad即可查看现场
地下管线模型1:1还原
可以实时查看管线、井盖以及阀门等设施的属性信息,包含管线类型、编号、管径、井盖大小、埋深、材质、埋设年限、所属单位、状态、使用状况等等。
查看设施/构件属性信息
市政运维人员对地下管线情况一目了然,了解不同管线在地下埋深的情况,避免施工挖断事故,保证后期的施工维修质量。
地下管线一览无余
而移动端的三维建模软件可以扫描记录管线建设的各个阶段,生成倾斜摄影模型,便于在后期的模型运维中分阶段查验管线。
02
在城市预警方面大有可为
多源格式模型+AR技术与IoT的结合可以了解管网的水量、水质、水压等实时状态,除此之外,还能应用于地下管线的故障报警、人员调度以及应急抢修中,从而在遇险时及时做出应对措施,有效防范化解安全隐患,全面压降生产安全事故,全力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。
举个例子,当设施发生故障,如污水管道爆管时,相关设备会自动发出警报,抢修人员可以通过快速定位管线位置和编号,并查看发生故障的原因,然后调度邻近人员赶往故障点进行抢修,及时修复管线。
03
辅助日常查漏补缺
一见®BIM+AR市政平台的AR智能巡检功能可以应用在日常巡逻巡检中,运用实景位置定位的方式,与已登记设备的对比,对管线管网等设施进行查缺补漏,如有发现漏登记、多登记的情况,可以精准标注,提升了日常巡逻巡检的准确度。
助推智慧城市发展
一见®BIM+AR市政平台助力隐蔽管线运维管理,是AR/VR与智慧城市融合发展的应用典例之一。它兼容BIM、倾斜摄影和点云等多源数据格式,将RTK定位能力与GIS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,实现数据在城市管理中多类应用场景的价值落地,发挥了数字孪生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工程指导价值,同时,也为我国增强现实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。
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the 'Onesight AR' series of products, you are welcome to contact us by scanning the code. You may also schedule a product demo. We will provide professional online/offline operation demonstration.